發順宮千歲由來
  • 首頁
  • 關於發順宮
  • 發順宮千歲由來
發順宮千歲由來
    五年千歲亦即五年王爺,台灣民間奉之神明,立廟奉祀,每五年例行一祭。五年千歲實為十二位尊神,古代稱十二天王、十二大巡、十二歲君,輪值年監科,查察四方,賞善罰惡,除暴安良。每寅、午、戌年農曆十月間為統一例祭大典。
    依台灣民間傳統信仰,王爺神位階直屬天庭,統由  玉皇上帝授命下凡,稽查人間善惡,其神職為「代天巡狩」並配屬有天兵(即三十六天罡),地兵(即七十二地煞) 和五營神兵,神威顯赫。通書載:「五年千歲在北魏道武帝拓拔珪掌朝(西元386至409年)時,立歲神十二,即十二位太歲神,每年專祀。」嗣後,演變為五年一祭,以十二地支寅、午、戌年(即相隔五年)舉行祈安醮法會,並定每年十月間為慶十二歲神
之統一聖誕。
    由於歲神又稱歲君,因之尊稱為「千歲」。又因五年一科,故統稱「五年千歲」。並於每年舉行祭典時依例必造「王船」一艘,任由善男信女捐獻金紙禮物等,塞滿船艙,擇日焚燒,同時恭請十二千歲中之三位千歲,降臨隨船上升天庭繳旨,以表地上人間敬神之赤誠。敬按五年千歲之尊稱自古以來僅尊稱其冠姓,而不表其名號者,曾據古代傳稱五年千歲貴為天神降臨,故不敢表其名號耳。
    但道藏經中,雖有明載千歲法號因聖意未諾,仍不敢擅行公表。
五年千歲尊號及其誕辰日,列述始問:「聖誕日為農曆」
子年張府千歲(三月初四)、丑年徐府千歲(八月初三)
寅年侯府千歲(五月初五)、卯年耿府千歲(五月初七)
辰年吳府千歲(三月初三)、巳年何府千歲(八月十二)
午年薛府千歲(五月初六)、未年封府千歲(五月初一)
申年趙府千歲(三月初八)、酉年譚府千歲(十二月初一)
戌年盧府千歲(五月十二)、亥年羅府千歲(正月十二)
    據史當載: 謂後漢唐宋時,官宦、百姓及富貴之婚喪喜慶,均仿前朝之例做醮祭祀「十二天王」(歲君),各地寺廟宮觀亦舉行祈安清醮,代為信眾祈安植福、消災納吉,或奉請十二天王千歲爺降臨,驅疫除瘟。
    因此,本宮亦遵循民間古代習俗,每屆寅、午、戌年依例,皆盛大舉行祈安法會及共齋福宴盛會,除慶祝十二神君之統一聖誕千秋,並為地方祈安,為各地信徒消災植福,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,國運昌隆。